吹笛秋山风月清——咏吹笛古诗词赏析(上)
发布日期:2024-10-09 12:56 点击次数:138
图片
吹笛秋山风月清
——咏吹笛古诗词赏析(上)
川 雪
笛子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乐器之一。笛声震动,诗意绵长。在古代的乐器中,与诗关系最为密切确当属笛子,诗东说念主也很爱写笛,自古于今产生了开阔写笛名篇。
初唐诗东说念主刘孝孙的《咏笛》,纯真样式了笛声的巧妙变化,及我方闻笛后的感受:
凉秋夜笛鸣,流风味九成。 调高时激昂,曲变或凄清。 征客怀离绪,邻东说念主念念旧情。 幸以朋友顾,千载有奇声。
首联“凉秋夜笛鸣,流风味九成”,写在简洁秋日的一个夜晚,诗东说念主不经意间听到了远方飘来的笛声,这笛声屡次诊疗音调,随风四处飘舞。
“秋夜”两个字点明了笛声响起的技艺,“凉”字则是笛声鸣响的环境特色。在这么的技艺、这么的环境中,笛声听来额外动情。“韵九成”三字标明笛声音调的变化繁复。
那笛声到底是何如变化的呢?颔联两句对此作了具体证据:“调高时激昂,曲变或凄清。”音调高时,听起来让东说念主有“激昂”之感,忽然间“曲变”了,听起来又让东说念主体会到苍凉“凄清”的境界。
诗的后两联表达诗东说念主闻笛后的感受。
颈联“征客怀离绪,邻东说念主念念旧情”,听了这么的笛声,那远行在外的游子,心中涌起的是满满的离愁别绪;听了这么的笛声,身边的邻居也想起了夙昔的那份情愫。诗东说念主并莫得径直证据我方的嗅觉,而是借助“征客”和“邻东说念主”的感受,波折表达了我方的“别绪”与“旧情”。
相同的,在尾联“幸以朋友顾,千载有奇声”两句中,前句诗东说念主化用了“曲有误,周郎(指周瑜)顾”的典故,后句则暗用伯牙饱读琴而子期赞之以峻岭活水的故事,也以波折委婉的方式,表达了我方传颂朋友、渴修业音的感受。
不管是激昂的笛声还是凄清的笛声,齐一样的让东说念主动情。这么的笛声是巧妙的,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籁之音。
这巧妙的天籁之音,飘飖于渺茫的寰宇,发自于厚情诗东说念主的诗篇,在遥旷迂腐的大唐期间,它劝慰了征客的离愁别绪,熨平了游子的挂家之心。
盛唐大诗东说念主李白的《春夜洛城闻笛》,在笛声中贮满挂家之情:
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
此夜曲中闻分别,何东说念主不起故居情。
洛城等于当前河南的洛阳,在唐代是一个很富贵的齐市,称为东齐。《折杨柳》曲,它属于汉乐府古曲,抒写判袂行旅之苦。古代判袂的时候,频频从路边分别枝相送;杨柳依依,偶合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心情。在这么一个春天的晚上,听着这么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,谁能不起挂家之情呢?于是,诗情面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。
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“闻”字,抒写我方闻笛的感受。
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,那未始出头的吹笛东说念主只管自吹自听,并不准备让别东说念主知说念他,却不期关系词然地打动了许很多多的听众,这等于“谁家玉笛暗飞声”的“暗”字所包含的意味。
“散入春风满洛城”,是艺术的夸张,在诗东说念主的遐想中,这优好意思的笛声飞遍了洛城,仿佛全城的东说念主齐听到了。笛声飞来,乍听时不知说念是什么曲子,细细听了斯须,才知说念是一支《折杨柳》。
是以写到第三句才说“此夜曲中闻分别”。这一句的修辞很厚爱,不说听了一支分别曲,而说在乐曲好听到了分别。这“分别”二字既指曲名,又不仅指曲名。“分别”代表一种习俗,一个场景,一种情绪,“分别”险些等于判袂的同义语。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,使东说念主们蕴涵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浪荡起来。
“何东说念主不起故居情”,约略是说别东说念主,说寰球,但第一个起了故居之情的不恰是诗东说念主我方吗?喜爱桑梓是一种上流的样式,我方从小生于斯、长于斯的桑梓,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。
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,但它的意旨不限于形容音乐,还表达了对桑梓的念念念,这才是它感东说念主的所在。
再看李白的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》:
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
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[2]。
唐肃宗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,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连累,被加之以“附逆”的罪名长流夜郎,路经江夏(今武汉武昌)时游黄鹤楼所作。
西汉的贾谊因谴责时政受到权贵的谗毁,贬官长沙。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连累,放逐夜郎。是以诗东说念主引贾谊为同调。“一为迁客去长沙”,等于用贾谊的横祸来比方本人的碰到,披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慨,也含有他的自我辩说之意。
但政事上的打击,并莫得使诗东说念主忘怀国是。在放逐途中,他不禁“西望长安”,这里有对旧事的回忆,有对国运的饶恕和对朝廷的贪恋。关系词,长安万里迢迢,对迁谪之东说念主来说十分辽远,充满了隔阂。望而不见,诗东说念主难免感到惆怅。听到黄鹤楼上吹奏《梅花落》的笛声,他感到额外消散,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。
诗东说念主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。《梅花落》本笛中曲也。江城五月,梗直仲夏,固然是莫得梅花的,但由于《梅花落》笛曲吹得十分好听,使诗东说念主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风光。梅花是极冷绽开的,风光虽好意思,却难免给东说念主以凛然生寒的嗅觉,这恰是诗东说念主旷操心情的写真。同期使诗东说念主办预料邹衍入狱、六月飞雪的历史传奇。
由乐声理预料音乐形象的进展手法,等于诗论家所说的“通感”。诗东说念主由笛声预料梅花,由听觉诉诸视觉,通感交汇,样式出与旷费的心情相吻合的苍凉景色,从而有劲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。
此外,这首诗还好在其特有的艺术结构。诗写听笛之感,却并莫得按闻笛生情的法律讲解去写,而是先多情此后闻笛。前二句捕捉了“西望”的典型作为加以形容,逼真地表达了诋毁帝齐之情,和“望”而“不见”的愁苦。后二句才点出闻笛,从笛声化出“江城五月落梅花”的苍凉风光,借景抒情,使前后景色相生,妙合盛大。
盛唐大诗东说念主杜甫的《吹笛》,写的亦然闻笛声而起乡念念:
吹笛秋山风月清,谁家巧作断肠声。
风飘律吕相和切,月傍关山几处明。
胡骑中宵堪北走,武陵一曲想南征。
故居杨柳今摇落,何得愁中曲尽生。
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一年,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,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。
首联扣题起兴,由听到吹笛声而激发感怀。秋山静寂,皓月悬空,清风萧瑟,横笛数声,牵动万千愁念念。在山水、羁旅诗中,笛有着往常的色调达意的动能,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样式。月明风清的秋夜,本是适于亲东说念主雅故欢会的良辰好意思景,而整宿,这凄恻哀伤、声声彻耳的“断肠声”,却只可使东说念主更感零散、凄清了。
“谁家”两字,以问语写听者“我”的感受,情趣悠远。“巧作”一词,是言吹笛之东说念主吹奏手段的精深,似乎把“我”的满怀乡愁,齐长篇大论地宣泄出来了。这一设问陡起波浪,借他东说念主之笛音写我方之乡念念,极具共识感。
颔联紧承首句之“风”“月”二字写,虚实相生。一写声象,“律吕相和切”,顾问上句的“巧”字,写笛音之震动高昂,这是写实;一写风光,“月傍关山”,写明月照耀关山的图景,诗东说念主在预备悱恻的笛音中神游万里关山,念念绪如同这澄莹如水的蟾光漫洒开去,这是虚写。
“律吕”又作“律吕”,我国古代以管的短长来详情音的不同高度。从低音管算起,成奇数的六个管称“律”,成偶数的六个管称“吕”,总称“六吕”、“六律”,简称“律吕”。此处代指柔婉、谐和的笛音。“几处明”三字下得奇巧。月照关山,自有明暗、浓淡之别;而以“几处”问之,实则是东说念主心的悲喜甘苦之反馈。
颈联由“关山”二字再次生发空想。上句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,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;下句是写诗东说念主听了这笛曲之后,萌发出南行的愿望。崎岖对仗工稳,由远及近,以胡东说念主之北追思衬托“我”的挂家之切。
尾联说念出全诗主旨。“故居杨柳今摇落”,是客居异乡的诗东说念主对“故居”景色的研讨,想必在如斯萧瑟的清秋时节,杨柳早已枯黄、调谢了;然则“我”,还不可回到家乡与亲东说念主团员。这是以杨柳之衰衬托我方的迟暮之悲。
结句“何得愁中曲尽生”,以反问收束。如安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?这一自问,给东说念主以热烈的轰动。
全诗善用渲染烘托之法,由闻笛脱手,多方铺垫,反复渲染,逐层鼓动,千里郁抑扬。本诗多用问句,或兴感、或写景、或抒情,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尤为舒坦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做事,整个实质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实质,请点击举报。